揭秘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由來
月餅是久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小吃,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節日特色食品,月圓餅也圓,又是合家分吃,象征著團圓和睦,在中秋節這一天是必食之品。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所食。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于唐朝開始。北宋之時,在宮廷內流行,但也流傳到民間,當時俗稱“小餅”和“月團”。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。時至今日,品種更加繁多,風味因地各異。其中京式、蘇式、廣式、潮式等月餅廣為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。
中秋節吃月餅的習慣,在我國歷史悠久。關于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,有不同的說法 。普遍的說法是:唐朝時,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,平定其屢次的侵犯,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,轉戰邊塞,結果屢建奇功。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。為了慶祝勝利,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,軍民狂歡通宵。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,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。太宗李世民大喜,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,取出彩色圓餅,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:“應將胡餅邀蟾蜍(即月亮)?!彪S后,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。從此 ,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。